执法人员在检查矿井顶板安全。
(资料图)
6月28日,记者从黔西南州能源局获悉,2023年以来,黔西南州能源监管部门在煤矿安全监管中,深入运用“六防六化”工作方法,为及时消除煤矿事故隐患,使煤矿安全生产隐患化隐为显,坚持常态化以“控大风险、除大隐患、治大灾害、防大事故”为目标,做到“日日检查、周周研判、全程监管”。通过常态化安全风险研判,各级责任得到进一步夯实,全州煤矿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向稳,煤矿优质产能得以有效释放,截至6月25日,生产原煤766.52万吨,同比增加43.07%。
常态化开展“周周”研判,强化煤矿风险隐患排查的重要性
制定印发《黔西南州煤矿安全风险研判制度》,明确了研判内容、程序和责任,压紧压实煤矿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矿长是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实行三级联动,州能源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常态化每周一组织执法科室、煤炭科和监控中心相关科室,开展1次集中风险研判,结合日常监管情况对煤矿自查研判、各县(市)能源局初步研判进行综合研判,并形成《黔西南州煤矿安全风险研判周报》,2023年已开展风险研判24期。
截至6月26日,共研判出高风险煤矿4处,中风险煤矿21处;高风险采掘工作面5个,中风险采掘工作面33个。
针对研判出的风险,建立重大风险管控台账,按照分级监管原则,监管主体联系人、驻矿安监员负责跟踪研判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每项风险、隐患都明确责任人、措施(技术)、时限等。
同时,研判过程也是促使大家履职尽责的过程。
盯紧风险隐患跟踪管控,抓实煤矿风险研判的“后半篇文章”
按照“执法组查隐患、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原则,牢固树立“有研判就有抓整改”的理念,实施分级管控,压紧压实隐患风险整改全落实,严格要求煤矿企业按照“五落实”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对能整改的隐患及时整改,不能及时整改的要限时完成整改,确保煤矿不能“带病”运行。
强化过程管控和跟踪调度,对高、中风险煤矿和采掘工作面存在的风险和隐患结合整改时限进行分级调度管控,风险管控、隐患整改时限20天以下的,县(市)能源局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每日跟踪调度1次,州能源局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每周跟踪调度1次;风险管控、隐患整改时限20天以上的,县(市)能源局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每周跟踪调度1次,州能源局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每旬跟踪调度1次,督促煤矿真研、真控、真改,确保风险可防控、能消除和隐患整改彻底到位。
强化风险研判成果应用,筑牢防范煤矿事故的“防火墙”
将风险研判与日常监管执法深度融合,结合风险研判结果,调整本周监管计划,明确监管重点,全面排查煤矿安全隐患,紧盯煤矿瓦斯、顶板、水害、火灾、机电运输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坚持以瓦斯防治“八招”为抓手。2023年以来,瓦斯超限次数46次,同比下降32.05%,督促煤矿企业严格落实“三专两探一撤”措施,严格监管执法,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
今年以来,全州能源系统累计开展执法检查364矿次,共查出安全隐患和问题2872条,其中,重大隐患13条,已整改10条,整改率76.9%,一般问题隐患2859条,已整改2411条,整改率84.3%。约谈煤矿企业相关负责人50人次,实施行政处罚90矿次140人次,共处罚款2175.54万元,其中,处罚煤矿企业1984.9万元,处罚个人190.64万元;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人。
通过常态化安全风险研判,各级责任得到进一步夯实,全州煤矿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向稳,煤矿优质产能得以有效释放,截至6月25日,生产原煤766.52万吨,同比增加43.07%。
通讯员 赵兴祥
编辑 罗镇武
二审 王浩
三审 王亚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