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日本遣唐使与学生的留学之路

2023-08-14 08:11:24 来源:哔哩哔哩

盛唐的繁荣犹如历史长河中的银星,无人可躲避它的光芒。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最鼎盛时期的国民思想解放程度堪比当今,如今教育界炙手可热的留学教育方式更是在那时便有迹可循。

今时不同往日。唐朝的留学生多是从国外慕名而来,前来学习大国的外国人,其中就以日本留学生为著,彼时日本专设遣唐使陪同留学生共同前来盛世大唐。

一、唐代盛世:日本留学生的梦想之地


(相关资料图)

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后,其鼎盛之况深受邻国青年学子的追捧,闻名遐迩于国际。当时表现出主动求学并积极奔赴唐朝求知的国家,当属日本和新罗。

日本是我朝邻国,自赶赴唐朝求学开始,前后奔赴唐朝的次数多达十几次。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航运技术并不发达的现实而言,这个数字证明了盛世唐朝的吸引力,直接证明了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日本的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的队伍当中,往往还有遣唐使的存在。

贞观四年到乾宁元年期间的时间当中,日本一共任命过19名遣唐使。 至今仍然没有专家能给出一个较为具体的数字说明曾经的盛世期间,到底有多少日本留学生进入过唐朝进行学习。

来到唐朝进行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基本上都是政府出资资助其攻读的学生,可称其为官费生,遣唐使相当于这些留学生在外的监护人。

期间负责留学生在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来回监护,官费生中还可分为多种,学问生指的是旨在唐朝长时间留学的学生;还学生与请益生从留学时长的角度上而言,基本上都可以被视为短期留学生。

面对这些从国外来到当地求学的学生,唐朝的态度非常包容开放。外国留学生基本上都会被安排到都城长安的国子监进行学习。教育内容可基本分为留学:国子学.....算学。

六学可基本分为两大学习方向,其中三本主要以儒学经典为代表,对学生的核心思想进行教育;另外三本则以专门的知识为重心,教导其掌握盛唐更为先进的人文知识,学习期间由国子监的教授悉心教导,倾囊相授,这也就促使其中的多人在学有所成之后回到祖国贡献许多。

许多后人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倍感意外,学习儒家经学的外国学子并不会因为外国人的身份而被限制入仕的机会,同样拥有入仕为官的机会,并且唐朝政府会为国外学子设置专门的的考试,其表现了唐朝开放的为官思想。

从种种条件来看,这样的交流机会确实十分不易,两国在学子求学一事上都表现出统一的积极态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切都十分轻松。因为日本遣学子留学的机会每二十年才有一次,故而留学生的学习时间被迫延长至相同的时间。

即便以十八九岁的青年光景进入唐朝进行学习,也意味着他们能离开的时候也是将近四十甚至更甚的中年人。这些留学生完成学习期限以后,一般都会被召回。

存在部分学生不愿意回到祖国,留在唐朝进行发展的情况。往往这些人都是考中进士,可以在唐为官者。好比留在唐朝的为官者-金云卿,参加专门考试-金贡科,官位可致都督府司马,在唐时间长达25年不止。

最为有名者当属阿倍仲麻吕,开元年间中进士, 前后担任多项重要官职。一生于母国和大唐本土之间来回往返,最终老死在唐朝的土地上。虽然并不缺少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入仕为官的记录,但是对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唐入仕的记录,日本在中国入仕为官的数量并不高。

形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留学生的重心更多倾向于将大唐学习的知识系数带回祖国。

部分选择留在唐朝并入官为仕的大臣也为唐朝政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吉备真备在大唐为官期间,重修大学释殿之仪等重要贡献,回到国内也带去了重要的知识。因其贡献突出,凭一己之力,官位升至正二品。

二、西北大学的遗迹

尽管时隔千年,搜寻当时的痕迹也并非不无可能。如今西北大学的博物馆当中收藏了一些遗迹,正是记载那段留学生的过往历史,而其中一块墓碑的主人正是当时日本留学生中较为出名的一人——井真成。

井真成被称为天纵之才,与诗仙李白是至交好友,李白曾经为其专门作诗。对于井真成,后人多有好奇之心,井真成一生极为短暂,于正盛的年龄离世。在大唐结识了多名好友,听闻其离世令好友难过心碎。

井真成到底是何时来到大唐,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记载。如今世人只能给出一个推测的时间判断井真成到底是何时抵达大唐。

日本派遣留学生与遣唐使的时间跨度有整整两百年的光阴,终年36岁的井真成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在中国学习,期间表现获得了众人极高的评价。日本每次派遣留学生与遣唐使的间隔时间为二十年,按照最有可能的情况来看,井真成应该是在自己19岁,也就是公元717年的时候来到唐朝。

后人在对比井真成抵达大唐的时间和之后的历史,许多人感叹井真成差一点就可能不会是留学生中久负盛名的人。留学生在两地的往来直接受到两国关系的影响,在井真成抵达大唐之后,两国的关系进入一段恶化时期。

日本在此期间曾经出兵朝鲜,两国纷争本与大唐无关,但是朝鲜作为大唐的附属国,向大唐求助。为此,唐朝出兵协助朝鲜保卫家园,但也就此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进入恶化期。

恶化期之间,来往两地的留学生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双方之间以大唐的主动求和为缓和的征兆,自此重新开始两国的留学生交流活动。

在两国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中,遣唐使的行动基本上代表了一国态度。两国进入关系恶劣期的时候,遣唐使同留学生一般,行动限制于国内。当两国关系缓和之时,遣唐使极有可能同时背负使者的身份与其沟通。

公元664年,唐派遣使者奔赴日本,率先提出修复两国关系的要求。5年之后,由遣唐使作为日本使者来到唐朝,以祝贺之名表达两国关系和好的意愿。在两国关系的沉浮过程之中,遣唐使的身份与角色并非简单的官职。

从上述中,遣唐使的一言一行基本等同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官职的性质类似于如今驻扎外国的大使馆。在政治关系上,要表明本国的态度,与留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倾向于本国对在外学生的官方保护身份。

三、总结

不同于如今的是,遣唐使和留学生都并非能够如今一般的全面保障。交通方式的性能有限性便成为了一种抹杀生命的威胁。当年的两国之间,一次前往就需要消耗整整一年的时间,期间的恶劣天气导致最终无一人生还的事迹也并非不存在。

相较于如今性能与技术更为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留学生可以做出的选择和数量大大增多,而作为大国,担负起当年遣唐使任务的驻地大使不仅拥有更为成熟的体系,制度和职责也更为完善。

唐朝的这些留学往来也证明了大唐的盛世模样。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尤其在对比之后千百年的光阴的历史,很难想象当时的盛唐作为大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正如回到日本的留学生们所讲述的一般,盛唐之繁华才足以凭借强大的吸引力让无数外国学子趋之若鹜。如今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也并非只有西北大学所保存的井真成相关记录,玄昉、吉备真备等人都是在日本留学生当中熠熠生辉的人物。

他们见证了中日友好的历史,更勇敢地以性命为代价承担起架起两国往来的桥梁。许多人选择按照本国的安排,在学有所得之后,回到家乡继续建设,也有只身一人,凭借学识和能力在唐朝入仕为官,为大唐做出贡献。正如井真成的墓志铭所说的那样:“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

墓志铭不止是井真成灿烂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两百年间,部位征途凶险,毅然决然踏上求学之路的留学生们的真实写照,更多的人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是他们的一生也令人同样敬佩。

求学依旧是时代之下重要的课题,只是如今的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当年的留学生敢于直面汹涌的骇浪,如今的我们也应敢于直面学习路途中的重重苦难,最终学有所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关键词:

上一篇:辽宁成大:8月11日融券卖出金额3.70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07%

下一篇:最后一页